[佛山教育]佛山市“工匠精神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峰对话
昨日(5月13日)上午9点,佛山市“工匠精神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峰对话暨《佛山市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正式举行。
活动集聚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战线顶尖的专家学者和研究员,共同为佛山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工匠精神”出谋划策。高峰对话中思想的交流和火花的碰撞,值得你关注!
签署合作协议:现代职业教育创新
佛山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新的历史时期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昨日的活动中,佛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邓灿荣、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邓泽民签署《佛山市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集聚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的资源,提升我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我市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的建设。
根据这个协议,佛山市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将共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基地,协同开展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共建佛山国际合作平台。
(邓灿荣、邓泽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高峰对话·精彩观点
杨进:三个问题思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高峰对话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作了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治理》专题报告,提出的三个问题以及精彩的演讲引起了在场嘉宾的思考。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作专题报告)
1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全球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产品和服务的本质,工商业界特别需要高技能、能动性强的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从业人员。我们培养学科本位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工作岗位上很难发挥作用。”
2怎样提高教育质量?
“要提高质量,必须建立一个质量体系。要通过有效地制定发展战略、学习的目的和方向,以需求为驱动来提供教育服务,建立适应需要和实现学校目的的人力资源体系,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资金管理程序来保障教育服务的提供,特别重要的是要及时按照企业、社会和学生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评价。”
3怎样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就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参与制度,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法、有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激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
高峰对话·对话校企
在对话校企的环节中,8位嘉宾分别对工匠精神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发言,在场的观众也积极提问嘉宾,现场学术气氛非常浓烈。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袁毅桦
“工匠精神”要具体践行 “热爱本职,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求真务实”,这是佛职院对“工匠精神”提出的具体内涵和具体要求。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袁毅桦发言)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古广灵
关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本科应用人才,学校应在管理上和人才培养方面着手,具体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际行动去践行“工匠精神”。
第二,积极推进本科人才的培养。
第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德国F+U(艾辅佳优)国际教育集团熊火金
“工匠精神”在中国是一种理想的诉求,一种迫切的愿望,也是在座很多学校追求的目标,“工匠精神”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对于职业教育来讲,要用好学生有限的三年,不要让他们出去以后变成了不能产奶的奶牛。 德国人认为工程师教育如果从大学才开始就已经晚了。我们现在谈的很多教育思想,还是把一个人作为一个工具,你要满足我地方上的发展。要把人作为一个人,这个人除了工作以外,他还有一个发展的问题、还有一个兴趣的问题。对于一些进入职业学校的孩子,要有一个预备教育给他。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胡刚
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我认为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工匠精神”是不变的、永恒的,对工艺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不管什么时代,“工匠精神”的恒等素养和精神内涵是不变的。比如我们的责任、我们的敬业、我们的完美等等,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个,“工匠精神”又是可变的,毕竟我们培养的工匠或者说“工匠精神”是在这个时代培养的,那么这个时代赋予了它什么新的内涵?我们要结合时代发展去看待。如何跟我们的企业、产业融合,培养出既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又能够适应时代精神,这可能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我们的企业共同面对的,还包括我们的社会,包括我们的政府。
广东东软学院院长杨利
“工匠精神”真的落伍了吗?我觉得恰恰相反。互联网+时代面对的是所谓的去中心化、碎片化以及扁平化的趋势,我们现在面对着从紧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人们现在追求的是极致的产品,因此更加需要代表着执着、踏实、精益求精气质的“工匠精神”。
(广东东软学院院长杨利发言)
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苏顺兵
“工匠精神”最终追求的应该是长期的坚守和精益求精的钻研。即使培养机制再完善,如果技能型人才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那也是没有意义的。关爱员工和完善晋升通道,稳定我们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去谈“工匠精神”。
德国职业教育国际联盟中国首席代表Thoms.Bonschab(彭善朴)
德国的整个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是培养最基层的手工业人才,事实上也是为整个德国工业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现在中国在做“中国制造2025”,在这样的目标下也是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够实现创新。
(德国职业教育联盟代表T.Bonschab先生发言)
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黄瑞兴
对于职业精神的理解,我作为一个中职的校长,我是这样理解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情怀,一种素养,一种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把技术练就成艺术,把作品和服务打造成精品的这样一种精神。
高峰对话·你问我答
现场提问
请问在台上坐的这些搞职教的专家、校长,怎么样才能够实实在在地为我们佛山的企业产业做出贡献?
广东东软学院杨利院长回应: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落实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办学。这个不仅仅是职业院校的要求,也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要求,也包括佛科院这样要创办广东省高水平技术型科技大学的要求。政府部门科技部门、企业协会、高校现在没有真正有机互动起来,这个平台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现场提问
现在国家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佛山一个地方的应用本科,在整个现代体系建设中,你们怎么样定位,在这个体系建设当中,你们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古广灵回应:
我们采取一个OBE的形式,在这个标准上要下工夫,保证最基本的标准达到了,我们的毕业生出去就是可用的、好用的。
另外一个,怎么样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互贯通?省里面也在推动这个事情,佛科院和佛职院也有这方面的合作,比如“2+2”、“3+2”。
现场提问
德国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国来讲一般初中、高中,甚至上了大学都没到企业看过,想问一下德国的孩子从什么时候有机会到企业看一看?
德国职业教育国际联盟中国首席代表Thoms.Bonschab:
德国的整个教育体系跟中国是不太一样的,很早学生就开始分流,就根据这个学生成绩,分到文理中学还是实验中学,一般来讲是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分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德国的教育体制贯彻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宗旨,这些学生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结束学习开始工作了之后,他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再培训、再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而且这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无论从国家还是从企业,都会积极地给他创造。
德国F+U(艾辅佳优)国际教育集团熊火金:
德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让中小学生接触企业呢?德国小学只有4年级,小学阶段在课堂里就有一些生活技能方面的培训。企业参观是有,但是不纳入教学计划。
纳入教学计划的,分为三种类型的中学,一个九年制毕业的,叫综合中学,要求这个孩子8年级的时候,至少到企业里面要去参观,要了解企业的情况。到9年级就开始求职去了。十年制9年级就到企业有一个见习。文理中学,高中三年最后两年的成绩要算入大学的成绩,高一的时候每个学期至少有一周的时间做实习生,根据你的兴趣,因为高二开始要分学科了,所以高一的时候每个学期有一周进企业或者进社会服务行业等等。当然,很多企业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放暑假的时候,会提出有一个让学生见习的时间,我们知道德国职业教育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先进企业后招生。
精彩点评
应用技术大学,核心是与企业以各种不同形式,包括科研院所建立的技术研发中心,如果技术研发中心达不到20个甚至30个,这个学校不可能是应用科技大学。
中国的职业教育一定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是一定要走出我们中国自己的道路来。佛山作为前沿,应该在中国职业教育往前走的过程中先行一步,走出一条路来,这是我们目前要做的。
现在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流失率,一年人才流失率20%。科达洁能的经验值得肯定,从人才的培养、培训,到员工关爱、职业发展通道、薪酬福利这方面,怎么样把人才留下来,使员工确确实实能够在职业上有发展、专业上有发展,使职工具有“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在协会和企业发挥作用方面,佛山应该迈出一步去,你迈不出一步去,就没尽到佛山的责任。我们之所以跟佛山签订框架协议,就是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找这么一个地方,看看能不能闯出一条道来,这就是我们所要做的事情,也是佛山要做的事情。德国的整个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法律框架、制度框架下,而且很重要的是各种机构也加入当中,有很多的平台,机构平台、标准平台等各种平台形成一套东西。佛山有这个条件,可以往前走一走。
(佛山发布编辑部 来源:佛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