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F十U教育集团项目(亚洲)主管熊火金博士深入靖远职专考察
每日甘肃网讯(通讯员刘文清)6月4日,应省教育厅邀请,受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参赞王天灵委托,德国F十U教育集团项目(亚洲)主管熊火金博士深入到靖远职专考察。
4日上午,在县政府党组成员张宗礼、靖远职专校长邹占才、靖远职专党委书记吴海林、《靖远教育》杂志陈建平、马德明老师陪同下,熊火金博士走进靖远职专教学大楼、电焊车间、车床车间,与正在课间休息及正在进行实训的师生做了交流。
在详细参观了靖远职专机器人展示中心、电器维修教室、老年大学及学前幼师班后,熊火金博士感慨,即使地处西北落后地区,靖远职专在硬件建设上依然保持了高水准。同时,熊火金博士感动于靖远职专退休老教师学音乐的热情及对生命的激情。他对靖远职专学前幼师班学生制作出的手工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熊火金博士还深入到靖远职专学生食堂,校园文化长廊进行了参观,他认为靖远职专是一所具有人文关怀理念,注重学生切身利益,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环境优雅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4日下午,熊火金博士在靖远职专学生大礼堂做了题为《工匠精神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的报告,报告会由靖远职专校长邹占才主持。报告会上,熊火金博士从工匠精神、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三个方面,做了精彩演讲。
报告中,熊火金博士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建构理论介绍了德国职业预备教育的理论基础,结合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特点、双元制内涵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措施。他谈到,在德国,因为行业的规范与员工的职业道德,使得每个行业都受到尊重,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学生真正学习的专业性在于职业道德。
据介绍, 熊火金博士毕业于德国开姆尼兹工业大学,现任德国F U(艾辅佳优)国际教育集团亚洲合作部主管,兼任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特聘教授以及职业教育集团顾问。他从事职业教育二十余年,在国内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在《中国青年报》《现代教育论坛》《社会观察》登上面撰文呼吁加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著有《职业教育集团化比较研究》等书籍。
报告会后,靖远职专与熊火金博士双方就师资培训、学生合作交流等问题展开交流,并期待进一步展开合作。
背景知识:
德国的产品和服务在世界上是有口皆碑的,这主要是因为它的高水准的质量,高质量应该说都是由那些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人材来完成的,而德国人恰恰就是非常重视对这些人材的职业培训。实际上在二战之后德国经济奇迹般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归功于这种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这种职业教育体系被人们称作“双元制”,它可以说是德国经济腾飞的一样秘密武器。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简称 BBS)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中国教育部从80年代初开始在这一领域和德国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如汉斯塞德尔基金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中德两国总理于1993年签署了职业教育合作的联合倡议书,足以说明两国政府对这项合作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由德国在中国资助的职教项目有30多个,分属不同部门。教育部还确定了上海等六个城市为试点市。
以下是本次报告内容精编:
德国人称“工匠精神”为“职业性”
“工匠精神”这个词最近很热,很多新闻媒体对工匠精神作了解读。比如说新华网上有篇文章写道:怎么理解工匠精神?在个人层面上是认真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在企业家层面上就是企业家精神。也有报纸说,工匠精神就是要像过去那些老匠人一样,专注自己的领域,精益求精。
我1999年就去了德国,有朋友经常会问我:德国人做什么事情都精益求精,德国肯定也有“工匠精神”这个词。那么,“工匠精神”在德文中是怎么翻译的呢?
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这真是一个纠结的问题――德国没有合适的词语对应“工匠精神”,可能“职业性”这个词比较接近。因为除了技能培训外,它还包括了道德标准、规范、知识、经验等内容。
我开始关注德国的“职业性”这个词,是因为一件小事。1999年的一天早晨,我站在校门口,一个德国学生跑过来。我说:“你这么早来干什么?”他说:“我来帮中国学生做早餐。”那时,我们有很多老师在那里培训。我问:“你是学什么的?”他说:“我是学厨师的。”我就开玩笑地说:“厨师有什么好学的?”他说:“熊先生你千万不要这么认为,做饭人人都会,厨师可是需要经过培训的。”后来,有一批国内学厨师的学生到德国去交流。我当时是领队,我发现我们的厨师每到一个地方做完菜后总是一片狼藉。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有没有“职业性”不是一件小事,我们的厨师也许能把一顿饭做得很好吃,但他们未必职业化。
德国人经常说“职业性”,就是做事情能不能职业一点、专业一点。我想我们中国的“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的诉求也是这样的。
最大的特点,是有标准可循
谈到德国教育的“职业性”,就要来了解一下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德国一般是指中等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简单来说,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构成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实施上,通常是企业根据需要先向社会招聘学徒工,再与该学徒工签订培训协议,帮学徒工在职业学校报名注册。学生有双重身份,在企业里是学徒,在学校里是学员,一半时间在企业里实习、工作,一半时间在学校里学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有标准可循。我们现在很多的职业教育学校,像是在踢一场混乱的足球比赛,球门不止有两个,每个学校抱着一个球,你只要踢进球门,就可以说我进了球,并没有标准可循。而德国的职业教育透明度很高,是2年的培训还是3年半的培训,传授的知识、能力可以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等,都是透明的。学生们知道自己参加这几年的培训后会得到什么,企业也知道这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能干些什么,这一点非常厉害。
为了做到这一点,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先制订统一的标准。他们有一个全国性的企业培训框架指导计划,质量监控则由行业协会来执行,最后由行业协会来发放证书。
国内经常有人找到我,说熊先生我们想在中国推广德国的职业教育,想收购一家德国的职业教育机构。我就跟他说,如果要收购学校,哪家学校都是一样的,因为标准是国家统一的,材料也都是公开的。
把学生当工具,还是当作一个“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做这个事情,要想办法让学生来积极主动地配合。把学生当工具,还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人”,这是两个概念。德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现在的职业学校比较糟糕的一点是,你因为考了这点分数而被分配进了这所职业学校,不管你喜不喜欢。在德国,读职业学校的孩子也大多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并不确定。所以,在就读之前,德国教育机构会提供以下几个步骤:一、职业指导;二、对那些能力不具备的孩子,可以有一个“预备年”;三、提供小范围的预备课程;四、进行校外培训。通过这几种方式,为职业教育作准备。
其中比较特别的是“预备年”。这一年的学费都是国家承租的。现在企业对职工的要求更高了,一些孩子比较差一点,就到“预备年”去,上一些公共课、实践课、专业理论课等选修补习课,把孩子至少补到一定水平。
20%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承担大多数费用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大部分由企业完成,小部分由学校完成,这一点是我们最难学到的。
我们的一些职业学校经常到德国参观,学习怎么调整课程。但实际上,我们只了解到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小部分。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会获得两张证书:由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那是有关学生一辈子饭碗的,有了这张证书很少会失业;还有学校颁发的证书。德国人说那是贴在墙上的,用处不大,只是表明你完成了一个学业而已。
在双元制中,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元素是融合在一起的,是有很多内在联系的。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真实的环境,而学校提供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必不可少。
有人抱怨在中国搞校企合作很难,企业不配合。而德国的企业,也没有什么国家政策逼着他们去做这件事。据统计,德国大约有20%的企业参与了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大多数费用都是企业承担的。企业为什么愿意这样做?这来源于德国企业出于人力资源方面的考虑,也来源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不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我们能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借鉴一些什么?我觉得,整个体系完全移植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某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首先,德国职业教育的导向预备教育,很值得我们借鉴。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德国的小学生很早就开始动手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很小就有去企业实习的经历,他们的导向教育介入得很早,促使孩子较早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到了中学阶段的导向教育,更有针对性。比如说,德国文理中学的孩子很早就开始到企业实习,11年级的孩子就基本明确自己以后要读什么专业。中学里还有一个学期是叫“社会认识”,鼓励孩子去一些社会服务部门,比如养老院、敬老院,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
其次,德国的公共实训平台也很有实效。我经常带德国人到中国的职业学校交流。德国人很羡慕这些学校――这里的设备比德国的职业机构好太多了。所以,他们经常会问一些问题。比如,这些钱的使用率是多少?一次性投进去几千万元的设备,怎么维护?学校舍不舍得让学生用这些东西?又是怎么用的?
在德国,除了像西门子、大众这样的大企业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其他很多中小企业买不起用于培训的大型设备。于是,就由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一些企业提供不了的东西,由公共实训平台来满足。
要成就楷模,也要守住底线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避不开的话题,尤其在今天更是如此。
我们谈到“工匠精神”,往往会想到大国工匠。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节目中,都是一些国宝级的人物,对我们一般老百姓来讲是可望不可即的。现在有一种导向,就是培养工匠就要培养大国工匠,于是,职业学校纷纷搞竞赛、争奖牌。
搞竞赛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普通职业教育来讲,拿了几块奖牌就代表职业教育水平高吗?并不是。再回到“工匠精神”的本意,就是要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成就一个楷模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能以这来取代大范围的技能要求。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守住底线。德国的职业教育始终守住这样一条线――最低标准不能动摇。西门子可以有高标准高要求,但是你只要搞机电就一定要拿到证书,至少证明你这个人是符合最低标准的,这也是我们讲的职业资格和职业规范。谈“工匠精神”,就是要让所有工匠都守住他们的行业标准,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追求“大国工匠”的顶尖工匠。
把职业教育往“高大上”引导当然不错,职业教育可以办本科班,甚至办研究生班。但事实上,很多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承载着家庭的重负,将来要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我们的教育要让这些孩子有一个饭碗,能养活自己,甚至养活一个家,不给社会带来负能量,这是职业教育功德无量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职业教育是一种让生活更美好的教育。